本文目录一览

1,媳妇总张罗换房子怎么办

你说你老婆有私心,我看是你有私心吧,你老婆想住的好一点、过的好一点没错呀!你作为老公应该要让自己的老婆过上舒心的日子的呀,而你还在这边数落她,况且在我看来你的私心比她大,再说了,90平的奢望也不高呀,当今社会70平的是小了点,90平的最起码了,70平的给老人住住嘛还差不多,而且你们也有这个能力,你没有理由拒绝你老婆的,做人不要太自私,光想着自己,多想想你老婆,你有这个责任让她过上好日子的,不要看不起外地人。

媳妇总张罗换房子怎么办

2,学区房72小时体会人生百味折射百态生活反应出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

今天《学区房72小时》在院线悄无声息的上映了,在我的城市只有148场的排片。如果这个数字感觉不出来的话,那对比一下,同样今天上映的《蜘蛛侠:英雄远征》有5153场。这部电影的处境和它传达的情绪一样的无奈。 故事讲述了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给女儿买学区房,要在72小时之内卖掉自己的房子,于是开出了200万的低价。而钟点工牛阿姨急需为儿子置办一套婚房,两人可以说一拍即合。然而傅教授的卖家突然涨价,而希望拖傅教授办事的学生家长袁主席愿意出250万买下傅教授的房子。一时间,傅教授不知该如何抉择。事实上,片名虽然叫“学区房”,但讨论的都是家长的问题。影片中的三个家长正是不同阶级的家长代表:袁主席代表了能用钱帮孩子摆平所有事的资产阶级家长;身为副教授的傅重,有着体面的工作,受人尊敬,是中产阶级的代表;而打零工为儿子攒钱娶媳妇的牛阿姨,则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。他们身份地位、经济实力相差悬殊,却都无一例外为了孩子而四处奔波。所以电影看似是在说学区房和教育,实则在说:可怜天下父母心。而三个孩子也处于三个阶段:即将上小学的傅重的女儿,花一样年级的大学生航航,即将婚娶的牛小宝。六七岁,十七八岁,和奔三的年级。为什么没有再大的孩子了?因为婚娶之后也即将为人父母,即将为学区房开始新一轮的斗争。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轮回。你也不禁抛出一个疑问,为了让女儿赢在起跑线的教授错了吗?为了女儿愿意一掷千金的袁主席错了吗?为了儿子能够结婚而拼命工作的牛阿姨错了吗?甚至是要求婚房不能写牛阿姨名字、想给女儿一个保障的丈母娘错了吗?他们都没错啊。可是为什么,过得这么辛苦呢。这部电影,讨论了很多现实问题,结合了很多当下的热点问题。比如贯穿始终的学区房,比如结婚父母给买房,比如变相行贿和师生恋等等。这是导演的处女作,在很多情节的处理上不够成熟,一部分手持镜头也过分摇晃引起不适,但出发点和传递的思考都是好的。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,没有知名演员也没有大型宣发,赶在大片云集的这个时间上映也是需要勇气,还是可以去影院支持一下的。

学区房72小时体会人生百味折射百态生活反应出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

3,消费观念与代沟

呆坐在桌前,脑袋里突然冒出当今比较流行的一词:隐形贫困人口。 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: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。同时紧随其后的又出现了隐形贫困人口的十大特征: 1.从不记账,日常消费花了多少? 2.存不到钱,打开支付宝、银行卡、微信、钱包,四大皆空。 3.喜欢的事,都是烧钱的事。 4.在花呗的路上越走越远,每月工资——花呗——借呗——信用卡=负数。 5.人生总是困难重重,因为凡是用钱能解决的事,我都解决不了。 7.每日幻象一夜暴富,不想脱单,只想脱贫。 8.有工作,也很拼,但还是穷。 9.日子过得紧凑,来了一个星期又走了。 10.被身边亲朋好友误以为很富有,其实日子过得紧巴巴。 我周围就有两个典型案例:姑且一位叫L小姐,另一位叫D小姐。 L小姐和D小姐同龄,都是88年的。结婚生子后都想为孩子选择好的教育环境决定购买学区房。 L小姐,手头不算宽裕,但是强调一定要买学区房,我从侧面了解后告诉我,她老公会去“张罗钱”!这不是事!等到购房合同都签好后,半夜联系我,跟我说没钱要去“借高利贷”......当然最后没有去借,家人们凑了首付借给了L小姐。【疑问】“张罗钱”=“借高利贷”吗?现如今的社会“钱”有这么容易张罗到吗?除了每月要还贷款,还要凑借来的钱还账,这样的操作确实是正确的? 再说说D小姐,经济状况和收入状况都是比较不错的。于是大踏步的购置了一个仅仅20多平的学区房,花了70多万。同时又购置了一辆20多万的车子。结果是每月要面临上万的月供。还了这个月的贷款就要考虑下个月的贷款从何而来。【疑问】每天都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生活,这真的是给孩子最好的生活? 对事不对人,我赞同年轻人需要一点有压力的生活,但是不能让其成为压死你的致命稻草!也许是我年纪大了,与其产生了代沟,不能够理解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。又或者,从根本上,我们的消费观念就是不同的。是我本身过于保守......

消费观念与代沟


文章TAG:老婆  为什么  什么  张罗  老婆为什么张罗买学区房  
下一篇